◎王红
r李商隐的咏史诗《贾生》说:“宣室求贤访逐臣,贾生才调更无伦。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。”这个“贾生”,就是汉代鼎鼎大名的贾谊。
r据《汉书·贾谊传》,洛阳才子贾谊博通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之学,十八岁成名,二十多岁就被汉文帝征召为博士,与一群须发苍苍的老学者为伍。每有需要官员讨论的国家大事,众老先生还左思右想未能开口时,贾谊已抢先发言,应对得精辟精彩,大得皇帝赏识,越级提拔他为太中大夫。
r政治新星贾谊不谙为官之道的圆通,不会掩藏才华和锋芒,而且擢升太快,文帝甚至准备任以公卿之位,众同僚羡慕嫉妒恨,恶评如潮水般涌来。耳根软的汉文帝终于听信了贾谊擅权乱政的谗言,将贾谊贬往长沙去做长沙王太傅。
r贾谊由天上掉到地下,苦闷哀愁,窝在湿热的长沙城自伤自悼,心情坏到极点。过了几年,文帝又想起贾谊,将他召回京去。恰逢朝廷祭祀天地,按照礼制,主祭者把祭祀用过的肉献给皇帝,以示受福,这一仪式叫受釐。汉文帝受釐后想起鬼神之事,十分好奇,在未央宫的宣室召见贾谊询问。这当然是问对了人,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,那些恪守儒家规诫的老学者们不会和皇帝谈论这一话题,而贾谊杂学旁收,知识面广,对文帝细说鬼神事,滔滔不绝,直说到半夜。皇帝越听越来劲,不由得移动自己的座位靠近贾谊(即“前席”),君臣融洽无间。
r“宣室夜谈”成了以后许多文士憧憬的场景,他们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得到这样的特殊宠遇,贤臣遇明主,从此得以大展才华。惟有李商隐发表了不同意见:夜半召见逐臣,却是为了问鬼神之事,置天下苍生于何处?与满腹经纶的贾生彻夜长谈,不问苍生问鬼神,是“用贤”还是浪费人才?
r似乎不宜就“问鬼神”一事苛责汉文帝,好奇之心人皆有之,皇帝也不例外。何况早有人指出汉文帝有时坦率得很,他给南越王赵佗写信说“朕,高皇帝侧室之子”,文帝母薄姬只是刘邦后宫一个不得宠的妃子,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,但有几个皇帝肯在“国书”中开口就说“我是小老婆生的”呢?这个皇帝掩藏不住猎奇心理,召贾谊问鬼神,深宫夜静,灯影昏昏,虚荒诞幻,惊悚刺激,此情此景,倒也有趣。
r问题在于,在漫长的皇权专制时代,究竟能有几个皇帝会以“问鬼神”的热切心态对待民生问题?千古文人宰辅梦,梦得快破灭也快。基本不具备政治才能的李白偏一心要做子房(张良)诸葛,在安徽南陵被唐玄宗征召进京,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,以为从此贤臣辅明君,安定苍生,大济天下了。谁知玄宗不过是要这位大诗人来点缀大唐繁华,唱几首颂歌,兼写诗赞美一下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貌。天下苍生,干卿底事?李白从梦中醒来,只好一头扎进酒乡,“天子呼来不上船”了。
r不过如此。
r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