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摘要:元明清时期固原是西北重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要地,建置沿革不断变动。元设立安西王府经略西北,丝路六盘道畅通。明清时期,固原为九边重镇之一,设三边总制府。清时设总督、提督府。固原古城、《固原州志》等一大批文化遗存见证了固原昔日的辉煌,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。
关键词:固原建制;文化遗产;三边总制;安西王府
元明清时期,固原的军事地位更加凸显,滋生了固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新面貌。元朝将六盘山作为西北的军事战略要地,设立安西王府,使丝路的六盘道得以畅通,交流交往频繁。明清时期,固原为九边重镇之一,设三边总制府。重修固原城,加固边防基础设施,使固原城成为西北千古杰作。清时设总督、提督府,固原作为清朝兵源基地。元明清的固原,在建制沿革不断变动的同时,所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献资料等,集中反映了固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以及固原儿女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。
一
展开剩余92%元明清固原建制沿革及防务
(一)元代
元初,六盘山地区隶陕西行省巩昌路,并沿袭金制,设镇戎州(州治今固原市府所在地),隶东山县(治今彭阳县古城);设德顺州(治陇干县城),辖隆德县、陇干县(今隆德县治);废化平县,并入华亭县。
至元七年(1270),镇戎州与原州(治今甘肃镇原县)合并,改称镇原州,隶东山县、三川县(今固原西北)二县。至元八年(1271),蒙古正式建国号为元,十年(1273)元世祖忽必烈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,置开成路,设开成府为行宫(今固原市南开城),开成府隶属开成路,下置开成县(今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开城村)、广安县(今彭阳古城)。至元十五年(1278),置开成屯田总管府,升广安县为广安州,仍属开城府。至元二十年(1283),屯田总管府并入开成路,屯田总管府所管事宜归并开成路管理,隶属京兆宣慰司。大德八年(1304),撤销陇干县,并入德顺州。大德十二年(1308),史籍仍有开成路的记载,属陕西行省所辖。至治三年(1323),开成府降为州,开成县省,属风翔路。
(二)明代
明洪武二年(1369),废开成州、广安州,并置开成县,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。成化三年(1467),鞑靼攻破开成,开成县迁治故原州城(今固原市区),因讳故而改称固原,固原之名始此,仍名开成县。成化五年(1469),置固原卫,领西安、平虏、镇戎三千户所,四营。西安所(今海原西安古城),成化五年置;镇戎所(今固原七营北嘴古城),成化十二年(1476)置;平虏所(今同心豫王古城),成化十二年(1476)置。红古营(今海原红古城),成化二十二年(1486)置;白马城营(今环县白马城),嘉靖四年(1525)置;下马房营(今同心下马关),弘治十七年(1504)置;郑旗营(今海原郑旗堡)。成化七年(1471)七月,徙固原巡检司于开成旧县。成化十年(1474)始在固原设三边总制府。弘治十五年(1502),开成县升为固原州,仍属陕西布政司平凉府。弘治十八年(1505),陕西镇总兵迁驻固原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)十一月,隆德县直属平凉府。
除固原州外,另有固原卫、苑马寺、明室封王牧地四家割分。固原州设有:在城里、东山里、南川里、石仁里、新兴里、榆树里、固原里、底堡里、新增里、彭阳里等十里。另外还设开成堡、撒木峡堡、马家峡堡、马祥堡、满受堡、马连川堡、高窑堡、彭阳堡、马圈堡、杨见堡、甘礼堡、庙山堡、高山堡、李旺堡、毛家峡堡、苏什堡、张洪堡、魏信堡、观音堡、李景玉堡、白马城堡、海拉都堡、大湾堡等23堡。
固原卫设张义堡、沐家堡、古城堡、张玄堡、杨名堡、蔡祥堡、李俊堡、平满堡、双逢台堡、臭水堡、山城堡、杨郎中堡、胡大堡、黑石头堡、马刚堡、任宏寨堡等16堡。
陕西苑马寺长乐监设开成、广宁、黑水三苑。开成苑驻头营,领南北长120里,东西阔80里牧地,沿清水河两岸设置八个马营(今头营至八营即是)。广宁苑驻州城,领东北一带长100里,阔50里牧地。黑水苑驻黑城,领西北一带牧地。封王牧地方面,楚王朱桢牧地在今海原一带;黔宁王沐英牧地在今西吉一带;韩王朱松牧地在今海原韩府一带;肃王朱瑛牧地在今原州区中河乡一带,其中今中河大营城为肃王甘州牧马所。
(三)清代
清代,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省、府、县(州、厅)制。初,设固原州、隆德县、盐茶厅(今海原),隶属陕西省平凉府管辖。康熙七年(1668)分置甘肃省,固原州属甘肃省平凉府。乾隆四年(1739)割华亭县蒿店、瓦亭二镇归固原州。雍正四年(1726)固原卫入固原州。雍正八年(1730)将平凉府化平厅划归固原州管理。乾隆十二年(1747)置海城,十三年迁固原盐茶同知驻海城,改名海城盐茶厅。
同治年间变动也多,十年(1871)划平凉、固原、隆德、华亭四县部分相邻地方设化平川直隶厅。隆德县仍归平凉府管辖。十二年改盐茶厅为海城县,割海城、靖远部分地置打拉池县丞,置硝河城州判。十三年升固原州为直隶州,直属甘肃省,领海城、平远二县及硝河城州判、打拉池县丞。平远县为固原州下马关、豫王堡及灵州之韦州、半个城地新置。同治十二年(1873)后,除分置县、州判、县丞外,州直接管理的地域分6里、3堡,即:兴上里、兴下里、东昌里、永丰里、在城里、固原里;厅山堡、厅川堡、县归州堡。军屯牧地设5监1屯,即:清水监、万安监、黑水监、开成监、广宁监及固原屯。
清代沿明制,州地域范围内仍设屯兵,同治前固原州设10里、18堡,军屯牧地设5寨、4所,与明代相比,既有保持,也有新增,变动较大。
二
元明清时期固原的军事地位
元代,对以六盘山开成地区为中心的宁夏南部的经略开发应始于成吉思汗。1227年初春,成吉思汗攻占德顺州。闰五月,自德顺州至六盘山避暑。当时金政权辖陕西河南,成吉思汗向南宋借道四川攻金方面做了战略部署,六盘山遂成为进攻金、南宋,以及在西部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、战略基地。七月,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。1229年窝阔台继位后,遵照成吉思汗遗诏直取关中。拖雷率军从宝鸡出发,经汉水流域东下,攻金、河南等地。
1253年忽必烈奉命征大理。四月,南下萧关驻屯六盘山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活动。经太保刘秉忠推荐,召见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王恂。又召见史天泽(后为元朝首任而且是唯一的汉族宰相)议事,在六盘山住了4个月之久。八月,出师云南,分兵三道平定大理。十二月班师北还,又经六盘山。1254年秋回滦河上游营地。1255年初忽必烈还回京兆(今陕西西安),五月再驻六盘山,秋还滦河,来往于两地之间。蒙哥汗四年(1254)忽必烈经营关中的第二年,又亲率西路军南征南宋,四月,由东胜(今内蒙古东胜)渡河南下,驻屯六盘山,令诸郡郡守和县令来六盘山会见。七月,留亲眷、辎重于六盘山,领兵由今宝鸡进攻南宋西蜀。至此,奠定了六盘山可靠、稳定的军事大本营的地位。
1259年,宪宗遣浑都海领兵2万屯驻于六盘山。同年九月,宪宗可敦(皇后)亦乞列思死于六盘山。蒙哥汗病逝后,六盘山地区成为忽必烈与兄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要地。元世祖至元九年(1272)十月,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,以京兆、六盘为分地,驻兵六盘山。“遂立开成1259年,宪宗遣浑都海领兵2万屯驻于六盘山。同年九月,宪宗可敦(皇后)亦乞列思死于六盘山。蒙哥汗病逝后,六盘山地区成为忽必烈与兄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要地。元世祖至元九年(1272)十月,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,以京兆、六盘为分地,驻兵六盘山。“遂立开成府,仍视上都,号为上路”。足见在元建立前后,六盘山地区的特殊地位。因此,安西王之权力,安西王府规模之宏大、气势之雄伟,在元世诸王中是仅见的。安西王历二世、三世于至顺三年(1332)而告终。
明正统以后,为防止残元势力南下,强化西北边防的防御能力,明廷派重臣开府固原,设三边总制府,加强延绥、宁夏、甘肃、陕西四镇军事联防。成化年间2人,弘治年间3人,正德年间7人,嘉靖年间22人,隆庆年间3人,万历年间15人,天启年间4人,崇祯年间10人。从成化十年伊始至崇祯十七年,明代陕西三边总制人数共计64人。其中王越两次出任三边总制,时间涉及成化、弘治两朝;杨一清三次出任,经历正德、嘉靖两朝。明时为加强防御,沿长城设置九边,即辽东、蓟州、宣府、大同、太原、榆林、宁夏、固原、甘肃。固原为九边重镇之一,领固原、靖虏、兰州、洮州、岷州、河州六卫。
清代,固原军事重镇地位依然如故,设总督14年,设提督237年,设镇27年。军政关系变化较为显著,集中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年间。顺治二年(1645)因陕西三边总督驻固原,配有军事后勤机构固原兵备道。十年(1653)改三边总督为川、陕总督,四年后固原迁汉中,结束固原设总督历史;康熙四年(1665)固原总兵迁河州。十四年(1675)改陕西固原道为整饬平庆道,移驻平凉府。二十四年(1685)陕西提督迁驻固原,节制延绥、陕西、河州、汉中四镇总兵;乾隆十二年(1747),从平凉移平庆泾道驻固原。
三
元明清固原历史文化遗产
固原留有元明清时期遗存丰富,在实物资料中,能证实固原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历史、文化的除大量可移动文物外,还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尤为重要,此处择要概述。
(一)元代开成安西王府遗址
忽必烈封其子忙哥剌为安西王,“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,在六盘者为开成,皆听为官邸”。该遗址为安西王开成官邸遗址,史籍未见其修建情况记载,但从间接记载“开成地震,坏王宫及官民庐舍,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”及出土文物看,当时的官邸、官舍,建筑规模是非常宏伟的。
该遗址位于固原城南18千米处开城镇开城村下东坡清水河发源地,处于清水河两侧台地和丘状坡地,由西南向东北倾斜,遗址占地面积9.23平方千米。现地表少部分为村庄,绝大部分为耕地。遗址发掘出土有元代建筑材料,包括琉璃砖、瓦、龙纹瓦当、滴水、板状忍冬纹草叶纹墙面装饰材料、石雕螭首等,以及铜堆塔、铜菩萨造像、银瓶、马鞍前桥金饰、金碗等遗存。
(二)明清固原城
始筑应不迟于西汉(西汉末东汉初),因城池坚固、规模宏大、地势险要而以“高平第一城”雄踞黄土高原。历代均有修复,元末废,明景泰二年(1451)重新修补,周长9里3分,高3丈5尺,址厚3丈8尺,顶厚2丈2尺。成化三年(1467),增筑固原城楼、辅城门。弘治十五年(1502),增筑外城,周长13里7分,高3丈6尺,基宽4丈,顶宽2丈3尺,外修堑壕宽深各2丈。固原城内外城格局形成。明清时,城内街道齐整、建筑群密布。现存少部分城墙遗迹、城隍庙在原址重新修建、文澜阁在固原市原州区第二小学院内、鼓楼上悬挂的北宋靖康铁钟现藏固原博物馆,为国家一级文物,其他几无留存。固原古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(三)董福祥神道碑、故里碑
董(福祥)少保故里碑。据清《宣统固原州志》记:“董少保故里碑,按碑刊于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知州王学伊书,绅民共建,在南乡官道。”碑为青石质,碑首呈长方形,长113、宽85、厚20厘米。碑身长218、宽81、厚21厘米。1983年固原县南郊乡二十里铺(今原州区开城镇)征集,国家一级文物,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。
董福祥(少保)神道碑。光绪三十四年。青石质。碑首高97、宽77、厚26厘米。碑身高217、宽87、厚27厘米。1983年固原县南郊乡二十里铺(今原州区开城镇)征集,国家一级文物,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。
固原博物馆所藏的董氏神道碑、故里碑,是对清代固原著名历史人物董福祥(1839-1908)的实物见证者。董福祥是清代固原州毛居士井(今甘肃环县)人。因响应官府组织民间团练起家,势力强大后与官府作对,同治七年清廷多次围剿后投降,后参加了朝廷收复新疆、中日甲午战争保卫京师、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等战役,为保家卫国作出了突出贡献。病逝于吴忠金积堡,归葬于固原南乡十里墩官山。
(四)元明清固原文化
元明清的固原作为边防重镇,受政权者对固原的苦心经营,继续夯实了固原独有的“边塞文化”。元政权在六盘山一带的经营,彰显了固原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重要性。明政权从成化年间至明代灭亡的140年中,固原为三边总制核心之地一直没有改变,且派出的总督身份都不一般。清政权在固原设总督14年、提督237年、镇27年。这种边疆重镇文化使固原儿女长时形成坚韧、勇敢、务实等民族精神。因此,清廷将固原作为军事大本营和兵源基地,征调参加大清的统一战争,收复驻守西藏,戍守新疆;第一次鸦片战争中,参与东南海防抵御英军;随左宗棠收复并戍守新疆;“庚子国变”抗击八国联军等重大军事行动,固原健儿碧血洒疆场,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另外,元明清固原道教文化也是主流。固原道教文化自秦汉的“朝那湫祠”以后一直很盛行。元代成吉思汗、忽必烈等重要人物驻跸固原中,道教依旧盛行,从《嘉靖固原州志》收录元代道教方面的记载就能证明。如将“朝那湫祠”改为“龙神庙”,将秦汉祭祀神“巫咸”改为“盖国大王”等。明代道教文化的兴盛表现在设施的增量上,《嘉靖固原州志》记载了“城隍庙”的修建。《万历固原州志》记载了大量的宗教建筑,列出的坛、宫、庙、寺、祠、庵等30家。其中信仰最盛者为城隍。清代前期道教文化仍很活跃,受政权干预,在清代后期逐渐衰落。随着元人带入固原的藏传佛教,使得元明清时期的固原呈现“三教合一”的境况。
明清固原文献方面的文化为当地留下宝贵的资料。明代编修固原志书,为现存最早的固原地方志。嘉靖十一年(1532)《固原州志》刻本,由宁夏人嘉靖五年进士杨经纂辑。历经84年,至万历四十四年(1616),万历《固原州志》编纂刻印问世,成为现存的明代第二部《固原州志》。主纂修者为万历五年(1577)进士山西安邑人刘敏宽。撰书时,任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左侍郎,后官至兵部尚书、太子太保(正一品)。
清代固原地方文献撰写仍值得一提。顺治十三年(1656)秋,隆德县知县常星景与张炜纂修《隆德县志》,康熙二年(1663)刻印成书,为今宁夏修撰最早的一部清代地方志书;乾隆十七年(1752)《盐茶厅志备遗》抄本问世,由平凉府盐茶厅同知朱亨衍主持修纂,本地举人刘统及贡生4人、监生12人采辑,历时两年多完成;道光六年(1826)山西平定州举人隆德县令黄景纂辑的《隆德县续志》刻印成书,该书续补了《康熙隆德县志》成书后至道光年间的隆德地方有关情况。该志国内已不见流传,为稀见的方志,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;咸丰年间编修刻印的《固原州赋役全书》三卷,全书241页,约2.8万字,记载了道光三年(1823)至咸丰二年(1852)固原州财政收支,赋役制度沿革等内容;咸丰五年(1855)编《固原州宪纲事宜册》一卷,抄本;同治年间《隆德县志》问世,已佚;光绪三十四年(1908)海城县知县杨金庚主持编撰的《海城县志》共二册,分十卷;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固原直隶州知州山西文水县人王学伊组织修志班子,先后有69人参与,历时一年余,成书《新修固原直隶州志》,全书约30万字,涉及门类齐全,内容丰富。详略得当,言简意赅。囊括固原自然、历史、人文,集中再现清朝尤其清末历史,极具学术价值。
综上所述,史料记载与文化遗存证实,元明清时期的固原在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的同时,军事重镇的地位依然突出,尤其在清代,固原作为兵源之地时,固原儿女所表现出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的民族精神可歌可泣。
本文出自: 《文物天地》2023年第12期
发布于:北京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